作为中亚地区首个现代化轻轨项目,哈萨克斯坦首都努尔苏丹(原阿斯塔纳)轻轨的建设不仅承载着城市交通升级的使命,更被视为中亚地缘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注脚。这一项目从规划到实施的十余年历程,折射出中亚国家基础设施现代化的迫切需求,也见证了中国技术标准与中亚发展战略的深度对接。
努尔苏丹作为哈萨克斯坦的政治中心,其人口从建都初期的30万激增至2023年的130万。城市扩张带来的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传统公交系统运力不足、轨道交通空白,迫使当局寻求突破性解决方案。2011年提出的轻轨规划,目标直指构建"15分钟都市圈",通过全长21.4公里的高架线路串联机场、政府区及主要居民区,预计每日可输送25万人次。
该项目的中断与重启极具戏剧性,2013年由韩国公司启动建设,却因技术标准争议与资金链断裂搁浅;2019年在中国企业接手下重生,成为"一带一路"框架下的标志性工程。这种更迭背后,折射出中亚国家在技术路线选择上的战略考量——既要追求现代化,又需确保技术体系的兼容性与可持续性。
中国中铁的介入为项目注入新动能,技术层面,项目团队创造性采用"中国标准+"模式:轨道系统全面执行GB/T系列国家标准,信号控制系统兼容欧洲ETCS二级标准,车体设计则依据哈萨克斯坦严寒气候定制耐寒钢材。这种技术融合策略既保证了中国装备的整装输出,又实现了与区域既有系统的无缝衔接。
投融资模式的创新更具示范意义。项目采用"EPC+F+I"(工程总承包+融资+投资)混合模式,中方企业持股49%,哈方机构持股51%。这种股权结构既缓解了哈方财政压力,又通过利益绑定确保项目可持续运营。据估算,中国技术使建设成本降低约18%,工期压缩近1/3。
轻轨项目产生的辐射效应远超交通范畴,建设期间培养的2000余名哈方技术人员,正在成为中亚轨道交通人才储备的重要力量。项目采用的智能调度系统、新能源车辆等技术模块,为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等城市提供了可复制的解决方案。
在区域经济层面,项目推动中国与欧亚经济联盟的规则对接。轻轨采用的钢轨、接触网等材料,60%来自新疆和甘肃的配套企业,形成横跨中哈的产业链条。这种深度融合促使欧亚开发银行于2022年将"中国标准"纳入中亚基建优选目录。
项目推进中暴露的挑战具有典型性。文化差异导致的施工标准认知偏差,曾引发哈方对混凝土养护周期的质疑;极端气候下(冬季-40℃)的轨道热胀冷缩控制,迫使中方研发新型复合材料扣件。这些技术磨合经验,为后续中亚项目提供了宝贵参考。
随着2024年试运行临近,项目的战略价值加速显现。据哈国交通部预测,轻轨系统将使城市交通碳排放降低22%,土地利用率提升15%。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其成功运营可能推动中亚五国建立统一的轨道交通技术规范,为区域一体化注入新动能。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阿斯塔纳轻轨犹如镶嵌在欧亚大陆腹地的明珠,既照亮了中亚城市现代化路径,也昭示着"一带一路"合作正在向技术共生、规则共建的深水区迈进。当轻轨列车最终穿行在努尔苏丹的天际线,其承载的不仅是乘客,更是整个区域对互联互通新时代的期待。
项目概况:
阿斯塔纳市新交通系统轻轨一期(机场至新火车站路段)工程。经初步估算,本工程施工人员高峰期达3000人。为满足项目施工需求,需建立一个能容纳3000人办公、生活的临时营地。阿斯塔纳市冬季寒冷、漫长,少雪,积雪期长达130~140天,最冷的冬季绝对气温曾达-52℃。
针对上述恶劣的严冬气候条件,按照客户对营地营房密封保温、屋面雪压荷载和结构计算以及交货周期、营地报批的严格要求,为此项目设计推荐了ZA型房屋产品,投标营地总面积为18041平米,房屋总栋数60栋,房屋维护材料均为150mm岩棉彩钢复合板,窗户为中空三层玻璃平开窗。
我们派出了优秀经验丰富的4名指导人员,在客户的大力支持配合下,一起在严冬中的拼搏和努力,让营地工程项目完美收官,向客户交上满意的答卷。
通过此次项目顺利交付,以及与北京城建集团合作的马尔代夫维拉纳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部的营地建设,我们最终获得北京城建集团2018年度颁发的“国际业务优秀合作伙伴”称号。
2019年诚栋营地陆续与北京城建合作了援建巴基斯瓜达尔新国际机场项目和援刚果(金)金沙萨中部非洲国家文化艺术中心项目。
到目前为止,诚栋的集装箱房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2000多个工程营地建设项目。 我们在生产和销售各种类型的模块房屋、集成房屋和别墅房屋,在保温、防火防漏、抗风抗震和可循环利用等多个方面都有良好性能!
扫码关注